阅读记录

《重生鉴宝:我真没想当专家》

第236章 你给老子等着

《重生鉴宝:我真没想当专家》小说免费阅读


办公室开着窗,烟雾萦萦绕绕,缥缥缈缈。

几位领导拿着文件,目露惊奇。

这几天,为什么谈秘书长总是有意无意的接触林思成?

当然是受了他们的委托。

原因也不复杂:遗址是这位年轻的过分的林老师发现的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

于公于私,于情于理,河津、运城,乃至省里,都得郑重其事的向人家说声谢谢。

其次,按这位林老师的说法,老窑头遗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应该还有更早之前的,比如明代、元代的遗址。

说实话,如果靠他们自个找,估计还和之前一样,十有**到最后什么都找不到。所以,还得请人家帮忙。

几位领导一合计,就觉得:官方层面确实要尽量淡化,能不提“陕西”,就别提陕西。

但个人层面不但不能淡化,还得加强一下,至少不能让这位林老师觉得他们在卸磨杀驴。

当然,最好能弄成自家人,从“陕西”到“山西”,岂不是两全其美?

结果倒好,都还没来及说出口,原地放了个大卫星?

会鉴定,会修复,会研究,会考古……一堆的专家头衔,关键的是,才二十一?

以及,西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,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,省级扶持项目负责人。

就问,当地得付出多大的诚意,才能让这位林老师动心?

变成自己人是别想了,如今,也就只能尽量斡旋一下,维持住关系。

“老谈,还是得解释一下,尽量别引起误会!”

谈武点点头:“这位林老师还是很通情达理的,说是理解我们的难处。人也很爽快,说话很直接:不需要我们加多大的码,前期的就按照谈好的来。

后期如果再有遗址发现,多给他匀一点试验样本就行。不需要完整器,废坑里的瓷片就行,掏钱也行。”

一堆废瓷片,能值几个钱?

几位领导齐齐的点头:“没问题!”

“还有!”谈武抬起头,看着工业局长,“陈局长,你们那个澄泥砚的资料,尽量弄仔细点!”

“放心!”

陈局长满口答应,谈武还是有些不放心。

因为他就是搞技术出身的,很清楚搞研究的都是什么尿性:一问他们要资料,要数据,就跟要偷他们老婆一样?

万一暗戳戳的防一手,文件里做点什么手脚,不等于害人吗?

他准备先提醒一下陈局长,但话到了嘴边,又顿了一下:虽然都在运城,还是平级,但一个在市里,一个在县里,他和陈宗年顶多算认识,算不上多熟。

有些话点的太透,约等于得罪人。

再说了,只是自己在这里胡猜。

他想了一下:“陈局长,等资料送过来,咱们一块去吧!”

陈宗年点点头:“好!”

几人又商量了一下,主要是老窑头遗址的发掘,并后续可能存在的窑址的勘查。

按正常程序,既然已经由省考古院接手,不需要他们再操心,只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。

但老窑头遗址太大,少说也要发掘个两三年,考古院才能腾出手来。

到时候,万一再找不到呢?

几个人就想着,要不要和领导请示一下,再和林思成沟通沟通:能早找,就尽量早找!

正商量着,陈宗年的电话响了起来。

澄泥砚研究所的人到了?

“陈局,怎么这么快?”谈武怔了一下,“资料没问题吧?”

“谈秘书长,他们都准备三天了?再说了。只是复印一下而已,能出什么问题?”

谈武想了一下,站了起来:“陈局长,我和你一起去!”

……

背投大彩电,画面很清晰。屏幕中,穿着警服的芮小丹坐在江边,画面渐渐虚幻起来。

随即,片尾曲响起,屏幕上滚动出字幕:全剧终。

林思成意犹未尽,按了暂停

叶安宁坐在一旁,盯着林思成的侧脸:歇了好几天,林思成不是睡觉,就是看录像。

喊他回西京他不去,唱歌也不去,看电影还是不去。甚至于到黄河滩上转转,他都不去。

就盯着个破电视,翻来覆去的看,来来**就那一部:《天道》,都看第三遍了。

“就那么好看?”

“还行!”林思成伸了个懒腰,“我就是研究一下,这部电视剧会不会被禁?”

叶安宁捎带着看过几集,不觉得哪里有问题。

“这是今年刚上映的吧,为什么要被禁?”

“阶级!”

一提这两个字,叶安宁就不吱声了。但没忍住,翻了个白眼。

“你都窝三天了,出去转转吧?咱们去吃砂锅菜。”

“在酒店天天吃,你不腻?”

叶安宁无所谓:“我又不是天天只盯着一样菜吃?”

但林思成已经吃腻了:“我带你去吃樊村镇的羊肉胡卜。”

“为什么要去樊村镇?”

“城里的不正宗!”

一说吃的,叶安宁就开心,正准备打电话问问王齐志去不去,门铃响了一声。

方进出了里间打开门,林思成瞄了一眼,站了起来。

“谈秘书长!”

四个人进了房间,谈武介绍:

“林老师,这位是市工业局的陈局长,这两位是绛县澄泥砚研究所的姚副所长,佟技术员!”

“快请快请……”

林思成忙招呼着,方进去洗茶杯,叶安宁打开了电水壶。

几个人坐定,陈局长从姚所长的手里接过文件袋,放到了茶几上。

“林老师,这是澄泥砚的资料,后续窑址的事情,还要请你多费心!”

林思成怔了一下,又笑了笑:挺直接的?

但这样才好:对等交换,各取所需!

他点点头,拆开了封线。

挺多,大致三四十页,纸上还散发着油墨的味道,一看就知道是刚复印好,刚装订的。

林思成顺手一翻,看了起来。

知道搞研究的多少都有点怪毛病,谈武和陈局长也没在意。

后面的那两位却怔了一下:不应该是等客人走了再看吗?

但翻这么快,比一目十行还快,你能看出什么?

正暗忖着,方进端来茶,几人说了声谢谢。

没用多长时间,大概也就五六分钟,林思成将整本资料翻了一遍。

合上好,他稍想了想,目光依次从四个人的掠过,落在那位姚所长的脸上。

“两位,能不能请教几个问题?”

两人对视了一眼,又点了点头:“林老师,你尽管问!”

“好,澄泥砚用的是汾河古河道深处的沉积胶泥,需要过滤、淘洗,然后阴干。但阴干过程中,会发生澄泥开裂的情况,你们是怎么解决的?”

年轻的技术员没吱声,姚所长扶了扶眼镜:“舀打,揉炼,就跟活面一样。然后密封陈腐!”

“不加其它东西?”

姚所长顿了一下:“不加!”

“温度呢?”

“十五度!”

“烧成周期呢?”

“七到十五天!”

“入窑后的控温呢?”林思成比划了一下,“我是说不同阶段,是不是需要不同温度?”

姚所长的眼光躲闪了一下:“不需要,九百度到一千度恒温就可以!”

“好!”林思成笑了笑:“窑变效果怎么控制?”

“这个没办法控制,要看澄泥中的金属元素含量,还要看烧造时的天气、温度、湿度等变化……”

“哦,这样啊?”林思成似笑非笑,“燃料呢,煤、电、还是木柴?”

姚所长微一低头:“电最方便,但颜色比较单一。煤与木柴的窑变效果更好一些,但温度不可控,所以成功率极低!”

“明白了,谢谢姚所长!”林思成站了起来,又伸出了手,“我再研究一下!”

四个人不由的一愣。

什么意思?

茶都还冒着热气,都没来得及喝一口,你就下逐客令?

谈武和陈宗年对视了一眼,后知后觉:阴干温度,烧成周期,入窑温度……这些数据,如果资料里都有的话,林思成没必要再问一遍。

意思就是,资料里没有?

再一回忆,谈武的眼皮“噌噌噌”的跳:甚至于,连用的是什么燃料都没写?

半个小时前,他都还在担心,资料里会不会做手脚,会不会改动数据什么的。结果,眨眼就来了这么一出:姓姚的倒是没改数据,他是压概就没给?

霎时间,一股火就涌了上来。他张嘴就要骂,姚所长一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退出畅读,阅读完整章节!】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     [ 停更举报 ]
猜你喜欢
小说推荐
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不以盈利为目的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